近年来,黄龙县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始终将财政衔接资金作为大力推动民营经济、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牛鼻子”,秉承“一盘棋”理念,强化项目前期谋划,优化项目全流程监管,深化项目资产管理运行,确保了各类财政衔接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做实做细项目谋划,确保衔接资金使用“规范化”
坚持把衔接资金项目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捆绑推进,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农业产业发展总体思路,高效推进项目谋划、问效。
一是突出“准”字,把牢特色产业“总基调”。严把产业比例要求,结合发展实际逐年提高产业比例,针对产业发展项目,在群众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对标“4+X”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大小搭配,长短结合,配套出台扶持支持政策,确定产业发展的统一性。累计投入衔接资金1561万元,支持的石堡镇发展垂钓、渔业,通过财政衔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运行,集体入股分红的方式,实现总收益201.5万元,村集体分红80.6万元,群众户均增收1500元。
二是突出“快”字,统筹全域经济“早谋划”。为有效缓解施工期短的现实情况,实行了衔接资金项目谋划“131”机制,即利用头年10-11月窗口期,集中组织开展1次村户大调研,全面摸清群众期盼,召集部门、乡镇、有关代表举行3次研讨,研判项目可行性,通过1场集中会审确定来年衔接资金项目大盘子,实现了项目早谋划。
三是突出“稳”字,守住联农带农“主关口”。为充分发挥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农效果,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将联农带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底线要求,从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等多维度、多层面优化调整,守住了衔接资金使用的初心和使命。
纵横监管一次到位,确保衔接资金项目“高效化”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与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实现全过程建管无盲区。
一是聚焦项目前期一次“审”。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项目建设进度,在每批衔接资金项目备案后,由政府县长主持,会商财政、审计、经发、审批、农业等行业部门,实行前期手续“周办”制度,确保项目前期手续一次办,在缩短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的同时,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周期。
二是聚焦疑难杂症一次“解”。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包乡镇县级领导,组织自然资源、农业、乡村振兴、水务等部门实行“一次现场办公会”制度,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保障了项目质量和进度。
三是聚焦项目验收一次“过”。为加快完工项目验收进度,成立衔接资金项目验收工作专班,建立半月调度制度,专班从每年7月份开始,每月对当前完工的衔接资金项目进行集中验收,针对验收发现的问题能立行立改的立即整改,对需要部门合作的协调整改,对需要重新验收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签署整改通知书,责令涉及乡镇和部门限期整改,每半月调度整改情况和验收进度,倒逼工程质量和项目建设进度,通过“三个一”工作机制,确保了项目实施全过程高效运转。
优化资产管理机制,推动资金联农效益“最大化”
坚持把财政衔接资金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将联农带农工作机制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一是分类明细“夯”责任。针对历年投资形成的扶贫资产,按照到户类、经营类、公益类建立项目分类台账,明确县级部门、乡镇、村组各级具体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实现了到户类资产有监督、经营类资产有收益、公益类资产有管护。
二是定期排查“抓”提升。为确保扶贫资产效益发挥,建立了资产运营“总分”评价制度,每年年初对上年扶贫资产运行效益进行一次经验总结,分季度按照35%的比例对项目运营情况进行抽查分析,并将资产运营情况纳入年度衔接资金项目绩效考核范畴,实现工作评价与奖惩绩效挂钩制度,针对上年运行情况,适时调整当年项目资金分配。
三是集中晾晒“显”成效。历年来衔接资金项目的实施为村集体积累了大量的扶贫资产,为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实行了村公示、镇评比、县调度的效益评价机制,行政村每年对上年扶贫资产运营情况在村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乡镇对辖区内各行政村资产收益情况进行评比晾晒,县级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开展视察调研,向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展示脱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