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走基层】几许艰辛君莫问只把浓情付风云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1-07 19:23)
文章正文

   几许艰辛君莫问 只把浓情付风云--走访甘肃乌鞘岭气象站

  中国气象报记者刘成成

  “独居”深山的基层台站

  乌鞘岭,藏语称“哈日香”,意为“和尚岭”。而当车行驶至乌鞘岭,连一座寺庙也没有,和尚更没有,方圆几里之内没有人家,唯有耸立在高岭上的气象站。

  此时的西北大漠一片肃杀景象,粗犷而略带苍凉,岭上的植被已经枯败萎缩,前几日的积雪还有几处尚未融化,放眼望去,远处深山确有几分神似“和尚”的光头。

  据乌鞘岭气象站站长谢万银介绍,在海拔3045.1米之上的乌鞘岭气象站,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就有73天,年平均无霜期仅59天,暴雪、冰雹、雷雨天气频频发生。除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外,这里方圆6公里荒无人烟,交通不便,山高人疏,而且没有水源,饮用水曾是一大难题。直至年前,打通了山泉,装了净水器,才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乌鞘岭气象站不仅是国家一类艰苦台站,也是气象监测的重要台站。成立于1938年的乌鞘岭气象站,最初由国民政府空军建立,旨在为作战飞机提供气象资料。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气象科研和天气预报的指标站,在气象部门观测站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里马上就要自动观测了,既科学又方便。”谢万银带领我们来到观测场。这深切期待的背后,掩盖着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无奈。由于没有自动化观测仪器,数据观测全靠手工,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实地观测便成为难题。

  有一次遇到极端冻雨天气过程,值班的观测员打不开被冻雨冻住了百叶箱,再多次尝试用手去拉门时,却不小心将手拉开了一条大口子,鲜血直流,最后还是站长带着全站员工,顶着风雨,用敲杠打开了百叶箱的门,保证了观测任务的完成。

  “报表连续24个月合格,信息传输质量99.9%,全省气象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一星级气象台站’……”通过谢万银的介绍,我们看到了这个艰苦台站最光辉的一面。

  最恶劣的是环境,但决不能放松业务;最艰苦是条件,但决不能低头认输。人说西北民族具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乌鞘岭气象站,这种精神正体现在敬职敬业、砥砺前行的气象人身上!

  参天孤岭上的“85后”

  23岁,正值一个女孩的花样年华。在都市里,这样年纪的女孩爱逛街、爱上电影院、爱与男朋友花前月下……但对于陈海贝,一个将青春盛放在基层气象站的女孩来说,她的23岁注定了有别样的精彩。

  大学刚毕业,陈海贝便选择来到乌鞘岭气象站。虽说她家就在不远的民勤县,可在这堪称“蜀道如天应逊险”的乌鞘岭,平时休息时想要回趟家也并非易事,更别说去县城逛街、看电影了。

  陈海贝告诉记者,目前她最担心的事,就是值班时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可能无法按时完成观测任务。

  乌鞘岭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为-0.2℃,遇到雨雪冰冻天气时,观测仪器就有可能被冻住了,而这也是常有的事情,刚来几个月的陈海贝就遇见过一次。“地温表被冻住了,20时观测时怎么也打不开,把我给急坏了。不过后来我慢慢地左右摇晃,才给取下来。”谈到这里,陈海贝开心地笑了。

  尽管有些担心,但陈海贝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难题。“老师傅们让我在19时观测和半点巡视仪器时多看一下,以防冻住。”她非常自信地说,“这个办法挺好的,我已经试过了!”

  在值班室的一角,有一排书架,上面排满了各种类别的书籍,既有气象业务方面的书刊,也有文学娱乐方面的。陈海贝说,平时休息或没事的时候,看看书是最好的消遣方式。

 一对新人与“接力棒”

  “大家来吃吃小李的喜糖吧,他刚结婚5天。”谢万银招呼值班室的小李请我们吃糖。李牧轩和他的新婚妻子冯璐高兴地将一把把喜糖塞到我们手里,脸上满溢着幸福。新娘冯璐也是艰苦台站——玛曲气象站的职工。小李夫妇是典型的气象家庭,不仅夫妻俩都是艰苦台站的职工,而且小李的父亲李敬育,就是刚从乌鞘岭退休的老站长。

  李敬育在乌鞘岭气象站工作了6年,他一直坚持业务值班,并且是全站业务值班次数最多的人。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忽略了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妻子。2006年,他的妻子患了乳腺癌,由于没有好好地检查,被当成乳腺炎而耽误了治疗。坚强的妻子在患病后,一直坚持独自去看病,从未让李敬育请假下山回家。由于工作无法下山,每次妻子去兰州做化疗时,他都不得不请朋友代为照顾妻子,其中的辛酸和痛苦一言难尽。2009年3月,妻子病重无法下床,李敬育提前退休,回家照顾她。

  在乌鞘岭的6年时间里,他和妻子呆在一起最长的时间,就是陪妻子做化疗的10天。提前退休的他,想好好弥补妻子、多陪陪她,可惜妻子最终还是撒手而去。没有时间好好带着妻子看病,成为了他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

  在妻子过世后,李敬育忍着悲痛将儿子李牧轩送上了乌鞘岭工作。如今,儿子、媳妇接过了艰苦台站的“接力棒”,继续奉献在一线岗位上。对此,我们只能感叹,这个家庭为乌鞘岭气象站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和奉献。

  临走时,我们给新人包了一个红包,表达我们对他们婚姻的真切祝福,同时也寄上了我们对他们献身气象事业精神的无限敬佩。可当新娘接过红包,眼中却噙满了泪水。这晶莹的泪水,折射出一丝心酸。也许他们早已将两地分居、环境艰苦的种种困难深埋心底,将坚强写满脸上。可此刻,一经旁人无意地触碰,这坚强便寸寸瓦解,露出了原本最脆弱的一面。

  

    (责任编辑:毛艳)

    衡水:气象站搬进“试验田”

  中国气象报记者毛翠辉 苏杰西 通讯员李春兰

  “棉花在苗期对地温非常敏感,吐絮期对光照和湿度的要求很严。气象站建在试验田里,对我们及时观察掌握棉花品种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性状表现、病虫害活动规律,繁育优良品种帮助很大。”在深州的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春播棉试验田里,棉花育种研究员戴茂华指着不远处的气象观测站说。

  试验田里树起气象站

  走进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一幅现代农业生产图景展现在记者面前。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业种植试验示范……记者一行沿着试验田宽敞硬化的路面一边走一边欣赏着,不一会儿,一道熟悉的风景便闯入记者的眼帘——白色的围栏、耸立的风向杆、洁白的百叶箱,在绿油油麦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站长王广才告诉我们,观测场为25平方米×25平方米的标准观测场,配置有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仪器和农田小气候观测设备,是衡水市气象局与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共同建设的合作项目。

  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位于衡水市深州护驾迟镇,占地面积633亩 ,站区占地面积33亩,试验田600亩。试验站划分为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区;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展示区;无公害高效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区;牧草新品种的引进与种植试验示范区和冬绿花卉苗木试验示范5个区。衡水市气象局在农科院农业试验站建立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并派科技人员进驻试验站参与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科学合作研究。气象与农业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作物、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物候、二氧化碳排放观测等,为农业气象科学研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实时、科学、翔实的农业气象观测信息与试验研究支撑。

  “办公室”搬到了试验站

  衡水地处华北平原,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粮食生产大市。全市耕地面积856万亩,是全省、全国的粮食重点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为方便咨询和解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衡水市气象专家把办公室搬到了农科院农业试验站。“试验站为我们特意安排了两间办公用房,并负责我们来站工作人员的食宿,我们的工作人员常年在这里工作。”参与该项工作的衡水市气象局业务科科长周志军说。气象局不仅在农科院农业试验站建立农业气象试验基地,还派科技人员进驻试验站参与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科学合作研究。

  在农业试验站设置的气象人员办公室里,从张挂在墙壁上的工作流程图和服务平台上调阅的各种气象资料和服务产品,记者体味到了一种融入式的气象服务。自动气象站采集的信息在业务化的同时可直接传到试验站各相关部门,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牧草等繁育过程中对气象条件的需求,气象部门可随时提供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如小麦叶面温度、棉花出苗期5厘米地温和小麦干热风预报等。这种“楔入式”气象服务深受农业部门的欢迎和好评。

  借力隆起的气象高地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又称衡水市农科院,在研科技人员52人,其中研究员11人,主要从事作物高产、抗旱新品种选育、旱作—节水农业、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和开发,取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0项,省部级成果64项。为了借助部门外的资源优势,提升自身的人才、技术力量,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2010年9月,衡水市气象局与农科院农业试验站正式签署协议开展合作。

  目前,在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基础上,双方筹措资金加大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抓紧建设5套农田小气候观测设备,并着手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和评估,利用卫星遥感、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应用GIS技术,建立精细化的土壤墒情与作物灌溉预报模型,动态监测、预测土壤墒情变化,为节水灌溉提供依据,有效防御农业干旱;利用农业、气象技术客观评估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大宗经济作物、特色农业的影响。双方还加强了科研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了《气候变化对衡水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机制研究》、《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墒情预报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培养造就了科研骨干人才,提升了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水平。如今衡水市气象部门具有副研级高工资格的人员达14名,占到了全市气象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一人才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随着合作的深入,“局院合作”之花在衡水大地结出了丰硕果实。

  (责任编辑:孙祎)

  

  衡水:廉入万千气象

  中国气象报记者 苏杰西

      “有一种风叫送礼风,有一种雨叫酒精雨,有一种云叫关系云,有一种雾叫腐蚀雾,遇到此类天气请提前服用当归(党规)、莲心(廉心)配制的清心正气丸,做好拒腐防变准备,以免清正廉洁形象遭受侵袭。”这温馨的短信是记者在来到河北省衡水市进行“走转改”活动的时候读到的。它是来自江西南昌的廉洁短信应征作品,它寄托了广大群众对气象廉政工作的期许。这条短信获得了衡水市气象局与衡水市纪委联合举办的“气象服务廉洁短信”征集活动的一等奖。

  今年7月,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衡水市气象局联合衡水市纪委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气象服务廉洁短信”的概念,举办了此次征集活动,并依托当地气象信息服务短信发布平台,将征集到的优秀短信定期免费向广大手机用户发布,使群众在享受优质气象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反腐倡廉教育,深入了解气象廉政理念。

  为办好此次征集活动市气象局、市纪委联合成立了“气象服务廉洁短信征集活动”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市气象局局长居丽玲任组长,还特邀了《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市文联及市诗词协会等单位相关人员为小组成员。

  7月13日,“气象服务廉洁短信”征集启事正式在《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及互联网同步刊发,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衡水市,而是面向全国。活动要求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短信内容既要与气象以及天气预报相关,又要寓廉洁文化于气象服务之中。

  征集启事发布后,全国各地各界群众踊跃参与,迅速掀起了一股应征热潮。截至活动结束,共收到3300余条应征作品,来稿作者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者中既有气象工作者,也有农民、学生、教师、军人、退休干部,甚至还有报纸、杂志的编辑、记者和省级作家协会会员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生孩童,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许多参与者表示,创作短信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廉政教育的过程,不仅如此,创作时也促进自己了解了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

  此次活动的组织人员说,应征作品均为较高水平,都是基于气象、节气及相关天气服务方面创作,内容丰富鲜活。征集活动结束后,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市文联、报社、诗词协会等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评委组,对征集到的大量作品进行反复遴选和评审,“天有阴晴,但四季分明;人有祸福;为清者自清。”“春风化雨润万物,廉字入心洁一生”等20条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其中,《二十四节》气象服务廉洁短信根据二十四节气分别创作了24条七言、五言气象廉洁短信,凭借其形式新颖、立意明确获得优秀奖。
活动领导小组还将把此次活动中征集到的获奖作品和部分优秀廉洁短信集纳成册,在全市范围内免费赠阅。

  “廉洁短信征集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且荣获了衡水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全市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优秀活动项目”的荣誉称号。活动进一步创新了气象廉政文化载体,扩大了廉政文化的覆盖面,有效地推动了气象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气象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栾菲)

    

    

  钗于凤头待时飞——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气象局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晨

  

  时值国庆假期,猝然拜访地处鲁中腹地的沂源县气象局。虽无扰民之意,但也让人落个不清净吧——心里这么想着,已至大门口。面前有个身影挺拔而立,一问才知是局长李春德。他的热情,将我的顾虑统统打消了。

  “正盖办公楼呢!”顺着李春德手指的方向,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驻足仅是观看,血管里便一阵升腾!“单位现在风正,气盛,人和。” 副局长彭成浩言简意赅。

  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方觉沂源县气象局钗于凤头,正待更大的飞跃。

  

  

  1958年1月1日,山东沂源县气象站由山东省气象局直接组建。图为当时的情况。

  

  

  如今的气象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晨摄影

  

   看一看变化:基层台站之“足”跨出的步履

  沂源气象的变化,悄然发生在斗转星移间;正是年年积跬步,方有至千里的资本。每一个“变”中,都有“不变”:这里几代气象人从未退却的热情,从未懈怠的勤勉,从未泯灭的信念!

  ——“那时不叫‘气象站’,叫‘气象组’”,彭成浩说,1958年1月1日,沂源县气象站组建,当时的台站业务仅有地面气象观测这一项。

  时过,境未迁,观测业务却来了一个“大飞跃”:区域气象观测、自动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样样不缺,2007年,沂源国家基本气象站更名为沂源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建站伊始仅有5个职工攒动于观测场,如今已发展至19人;崭新的围栏、平整的路面、齐全的设备矗立在观测场,绿草如茵,微风拂过,场地里一派盎然,又不失恬静、质朴之气……

  ——建站初期,收音机是个能发挥大作用的好玩意儿!天气预报主要是通过收音机收听天气形势,然后进行填图、绘图,再参照天象、物象、谚语、个人经验等,天气预报业务就这样开展起来。

  “后来,省、地、县三级气象情报网建立起来了。”李春德说,从1981年到2005年这20多年里,传真机、卫星接收小站、可视化会商系统等气象资料传输、通讯方式先后增设,预报方法以数值预报为主,并结合天气图资料和本站实况及预报经验,准确率逐步在提高。

  ——八十年代,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基本还无从谈起。

  1989年以后,改头换面了。“县际之间的灾害性天气联防,针对当地重要河流、水库的专项预报服务工作,‘121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台的开通……” 李春德历数着这些变化。后来,县气象局开始制作电视天气预报,以录像带的形式送到县广电局播出;每年六月份发布麦收期间的滚动天气预报,继而开始发布降水概率预报;2002年,沂源气象兴农网建起来。

  

  

  记者向沂源县气象局局长李春德了解沂源气象事业发展的情况。 刘永平摄影

  

    办几件实事:气象局长有“心”就是种表态

  采访中,李春德不善“言语表态”。但他真正办了实事,这就是最好的表态方式。

  “我们临时的行政和业务办公室都在这平房里。”值班员亓福宏、干兆江告诉记者,明年5月,就能搬进崭新的办公大楼了。

  局里的业务用房始建于1980年,由于多年失修,楼面多处漏雨,内墙天棚不时掉石灰片,门、窗陈旧变形,房间地面小瓷砖也有多处遭到损坏;屋内一些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裂缝……整个业务楼里,没有业务平台、大会议室、接待室,甚至连洗刷间这样必须的基础设施都没有。

  这不仅是“旧”的问题,而是切实关系每个职工“安”与“危”的问题。“业务用房必须翻建了!” 李春德心之所想,行之必果。他跑政府,跑建设局、财政局、规划局,耗上时间、用上心力,在各部门的配合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今年8月底,新建工程开始动工了。

  李春德说:“要用好每一分钱,确保施工质量。”

  这些年来,局里的地下自来水管道和暖气管道锈蚀严重,经常出现漏水现象,每次都需要自来水公司派人带仪器设备才能测试出漏水点。气象局北边的小路经常被流出的水淹没,冬季路面结冰累月不化,居民出行显然受影响。

  “别人滑倒了可咋办?”李春德带着职工,拉上一车的沙,给土产公司宿舍区铺路!

  用电也是个大问题。由于和其他单位合用一条供电线路,负荷过重,跳闸、停电频发。他心里也在盘算,每年累计支出的水电暖维修费就七八万元,治标不如治本呢……

  经过努力,又有了好兆头。“再过一个星期,水电暖的改造就全部完成了!”暗藏了多年的隐患,在李春德的规划下,消除了。

  “说句实话,多亏了李局长为我们创造新环境。在基层,做点事情不容易。”一位值班人员感叹。

  为官一任,倘若不是自己有心在先,何以得此民心!

  

  数一数队伍:一股拧成的“绳”缔造出力量

  在沂源县气象局,有这样一句口号:“不惧艰险,拼命干”。这是一句再淳朴不过的话,实实在在;而真要实战,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绳”,一股由19个人拧成的牢不可破的绳,它缔造出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这支队伍,在锤炼。2001年至2008年,局里5次选送职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造。

  ——这支队伍,有情感。历年来,与贫困村、贫困户、残疾人结对帮扶。其中,在与东里镇黄崖子村结对帮扶的时候,还帮助当地人修路建桥,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协助村委办起了新型页岩砖生产加工厂。

  ——这支队伍,能干出“漂亮活”。几年前的一个春季,沂源县出现特大干旱,面对旱情,沂源气象局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每天为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短期及中长期天气预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组织人员投入抗旱中。准确、及时的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这支队伍,闪着“职业素养”的光。李春德曾被评为全省气象科技服务明星,业务骨干张桂琴曾在山东省气象业务技术竞赛中获农气专业一等奖,炮手翟配波曾在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

  这些“曾经”,也只是曾经。它能充分代表过去,但不能完全预示未来。

  “接下来,就是好好干。”最年轻的职工朱育瑶眸子很亮,她眼神里传出了一份“姿态”。

  这份姿态,可以复制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身上。将沂源的气象业务发展得更好——这是众人所愿,也必将会众望所归!

  

  (责任编辑:达芹)  

  

  

  关山深处的“女娃娃”——走近陕西陇县的气象防雹女民兵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龙 通讯员张峰 朱文忠

  “这群‘女娃娃’是我们宝鸡的骄傲,是我们气象人的骄傲。”陕西省宝鸡市气象局局长陈卫东自豪地说。“女娃娃”指的是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的队员。
      就在前不久,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政府、宝鸡军分区还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学习活动的决定》。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女娃娃”用自己的行动再次骄傲地竖起了气象为民服务的大旗。      

  谁说女子不如男

  谈到这群“女娃娃”,陕西省气象局局长李良序评价说:“谁说女子不如男?”

  王陇英是陇县张家山炮点年龄最小的防雹队员,1994年出生,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初到张家山炮点第一次试炮时,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后,王陇英捂着耳朵就躲进了宿舍。然而没过多久,她便适应过来了。

  5月27日,在倾盆暴雨中,防雹女队员们坚持实施作业,王陇英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自己也忘记了害怕,紧张地穿梭在弹药库和炮台之间运送炮弹。由于急着拆开弹药包装,手指不小心被割破。炮弹射向云层,37发炮弹打散了雹云,“雹云被打散了,真好!”王陇英顾不上滴着鲜血的手指,笑着说道。
      关山深处的雹云常常在夜晚或者大雾天气光顾,面对漆黑一团的天空,姑娘们练就了听雷声打雹云的特技,“百发百中!”同样16岁的闫洁自豪地说道。

  老炮手高喜娥曾被牵引杆砸晕却仍带伤训练,王永霞顾不上生病的儿子坚持作业……这支“英雄连”的事迹在关山深处被不断传扬。

  自1974年作业队伍组建以来,一批批以防雹减灾为使命、以为民造福为己任的姑娘,在关山深处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与冰雹天灾作斗争,累计发射炮弹8万余发,消除冰雹700多次,避免经济损失约5.6亿元。

  思乡时露一抹娇羞

  “苦不苦?”“还行吧。”憨实的山里人性格在姑娘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言依旧扣人心扉。当被问到想不想家时,姑娘们羞涩地笑了起来。正是这一抹娇羞,感动了所有人。

  虽然自标准化炮点建设开展以来,炮点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有了电视、有了水源、有了水泥地和护栏,但毕竟是一群如花似玉年纪的姑娘,谁能耐住寂寞在山上一呆就是6个月!”朱文忠一提及这些姑娘们就满眼含泪。

  孤山之上,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又怎能不害怕?“害怕了,我们就一起大声唱军歌练胆量。”王永霞笑着说。她告诉记者,寂寞的时候就看看山脚下的家园和田野,那里有她们用心守护的家人和一年的希望,有给予她们全力支持的乡亲。

  这里不但条件苦,而且收入也很低。2002年前后,一个月才拿88元补贴;2011年,每月有610元的补助,可姑娘们并不在意。“保住庄稼才是天大的事!”闫素琴在孩子出生后70天就再次回到炮点,还把自己的嫂子、侄女都动员上了山。杨毅霞的丈夫在外地给她找了份管理档案的工作,甚至在武汉买了房子,但她却依然放不下炮点。杨转娥则将自己的两个女儿李小娟、李小红都送到了炮点。

  苦乐年华永无悔

  “苦乐年华,青春无悔。”就像歌词里唱的,这群女娃娃们过着寂寞、孤苦、贫瘠的日子,却不言悔。

  自1974年以来,陇县女子民兵防雹连成为了宝鸡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宝鸡市气象局高度关心这支队伍的成长。山上饮水不方便、住宿条件艰苦,该局力推标准化炮站建设。山上的姑娘们生病了,该局带着礼物去医院探望。“这些姑娘们是我们宝鸡气象的‘花木兰’,我们不能让她们寒了心。”陈卫东说。

  姑娘们更是不负众望,翻开这支享誉全国的防雹队伍的档案,记载的是满满的荣誉和光辉。它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民兵女子防雹英雄连”,被总参、总政表彰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被兰州军区和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三八红旗集体”、“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37年的防雹作业,让女子防雹连在陇县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了“庄稼保护神”的形象。在作业完成后,炮点院门外经常码放着老乡们送来的一篮篮鸡蛋、一捆捆韭菜、一袋袋红糖……老乡们对女子防雹队员们的信任和关心,让她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

  “我们不后悔!”队员们抹着红红的眼睛大声地说道。

  (责任编辑:苏杰西)

  

  为了乡亲们的“踏实觉”——记满城县韩家佐村气象信息员韩云龙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杨彦芳 许春燕 李葳

  

  

      定时观测纪录设施大棚内的温度和果树生长情况,成为韩云龙每天乐此不疲的硬任务。摄影/杨彦芳

  “气象局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明天白天到夜间,偏北风5至6级,阵风7至8级……”随着村委会大喇叭广播的响起,刚刚劳作一天、正走在回家路上的庄稼汉子——河北省满城县韩家佐村气象信息员韩云龙一皱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地里的大棚,径直跑到村委会召集村民加固棚膜、草苫防御大风。

  一说到气象,平时朴实寡言的韩云龙便滔滔不绝。一个朴实的庄稼汉怎么会对气象这么感兴趣?这还得从两年前说起。2009年,保定市气象局在全市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满城县气象局技术人员到韩家佐村蟠桃种植大棚进行农业需求调查时,恰好遇到正在给棚室通风的韩云龙。当技术人员说明来意后,韩云龙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这下可好了,能提前知道‘老天爷’的行踪了!”

  近几年,韩家佐村大面积发展大棚蟠桃种植,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好处。可是,从扣棚那天起,种植户就怕大风、连阴天、降雪和降温天气。尤其是随时可能刮过来的大风总让人措手不及,轻则刮坏棚帘,重则冻坏花果导致绝产。韩云龙作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尽管也定制了手机气象短信,随时收听天气预报广播,但仍然防不胜防,自家的大棚没少受大风灾害的侵扰。

  为了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发展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韩家佐村作为“先行村”,需要发展一名种植大户担任气象信息员。听到这个消息,韩云龙赶紧从大棚跑到村委会,主动请缨,要求成为本村气象信息员,“希望能提前知道、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帮老百姓避免损失。”这就是一个庄稼汉朴实的愿望。

  有了气象信息员的身份,韩云龙更忙了。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全县第一台大喇叭气象预警信息广播接收设备入驻村委会;第一条80米长的气象科普长廊也在村委会外建成;第一个农业气象科普图书角摆在村委会综合服务站的显著位置。他还主动承担了农业气象灾害调查等工作,成了村里的科技带头人和“气象管家”。

  当有人问起韩云龙担任气象信息员的感想时,他总是会心一笑:“为了让乡亲能睡个踏实觉,一年下来口袋能鼓点儿,气象信息员的工作我干定了!”

  (责任编辑:毛艳)  

    

   承载乡村气象服务的落脚点——走进舞阳县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李伟 通讯员 周爱春 张运国

  

  “老赵,明儿啥天啊?俺没赶上天气预报。”“老赵,哪天雨才停,好打药咧?”……自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九街乡气象信息服务站投入业务运行以来,专职气象信息员赵西坡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周边村民打来的类似咨询电话。每到这时,他都会倍儿有精神,一一做出详细解答,俨然一副农业气象专家的范儿。

  九街乡气象信息服务站是专为乡镇农业生产服务的“三站合一”多功能乡镇气象站,集多要素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和人工影响天气规范化炮(火箭)站为一体。为实现实地监测和固定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站被建立在田间地头,朝外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大块电子显示屏,显示着实时的农业气象信息,常常吸引来往田间的村民驻足观看。

  61岁的赵西坡是九街乡扁担赵村的老支书,周边的村民都喜欢称他为老赵。服务站内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监控设备等,需要24小时值守,老赵自己添置了空调、净水机,在院子里空闲处种上些粮食和蔬菜,把这里当成家一样料理起来。

  “服务站就是为咱老百姓服务的,好刀就得用到刀刃上。”为用好服务站这把“好刀”,老赵格外卖力,每天都会按时维护气象设施,早早地将接收到的重要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信息传送到乡镇气象协理员及各村级气象信息员手中,有时还可以将预警信息直接转发到各个村庄的大喇叭终端,广播到村里的每个角落。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他还经常跑到田里收集灾情。

  老赵告诉记者,以往乡村的气象观测工作基本全凭个人观察和经验,譬如“雨下了二指”“刚刚湿了地皮儿”等都是极具特色的“土语”描绘。而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了过去式,自动化观测设备输出降水量、土壤湿度、风向和风速等信息更为准确,也更为直观。用老赵的话说,这使他在传递气象信息时“腰板挺得更直了”,说话“更有权威”了。

  服务站建成后,市里和县里组织了多次气象信息员培训,从设备的日常维护、地面观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农业气象基本业务到气象知识科普,老赵一次也没有缺席过。专业的业务培训使他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气象能人。

  平日里,老赵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抽根烟蹲在电脑前面翻阅气象资料,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当地有天气过程时自己也做个简单预测。

  一段时间下来,老赵不但学会了上网,甚至看懂了部分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

  在和记者的交流中,老赵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向周围村庄的学校老师发邀请,争取让孩子们在课外活动时来服务站里参观参观,我也能讲解讲解,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气象科普知识,兴许能启蒙出一个气象大学生来。”

  在舞阳县,除九街乡外,多功能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还建设在文峰乡、孟寨镇和北舞渡镇。

  为健全为农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在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舞阳县还组建了“以乡镇气象信息员为龙头、乡镇气象站专职气象信息员为骨干、村级气象信息员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目前,已有397个村级气象信息员、14个乡镇气象协理员和4个专职气象信息员。

  2009年秋季,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温冻害,给当地有机蔬菜基地造成了高达4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2010年,虽然秋冬两季冷空气频繁入侵,但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积极服务下,村里的预警大喇叭及时广播预警信息,村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2000多亩有机蔬菜基本没有由于冻害造成损失。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增收500多万元。

  孟寨镇副镇长李伟对乡镇多功能气象站的建设颇有感触:“每年的夏收夏种、防汛抗旱、植树造林等农业农村工作无不与气象信息紧密联系。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成后,每天都能收到天气短信,有灾害性天气时能及时收听到大喇叭传出的预警信息,对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帮助很大。”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