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虎:红高粱画制作匠心独运 勇于创新自成一家
2019-05-24 11:05
闫玉虎:红高粱画制作匠心独运 勇于创新自成一家
淮阳红高粱秸秆制作工艺由来已久,数百年来始终在豫东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吃的红高粱米、躺的红高粱席、住的红高粱篱",("篱",俗称箔篱子-----一种红高粱杆做的屏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地农村几乎家家有这样的箔篱子,还可晾晒粮食、也可用于休息乘凉和搭建房屋。),可以说,红高粱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当地人就用红高粱杆制作工艺品,如编织花席、蛐蛐笼、斗笠等等,用以养家糊口。明末清初,当地人在闲暇之余还利用红高粱杆进行做画。这其中颇有名气的应属闫氏家族。
闫玉虎,红高粱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代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巧妙融入镶嵌技艺,创新采用双层叠加去形粘贴法,使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在淮阳县人社局中小企业孵化园展厅,一幅幅由闫玉虎创作的红高粱画作品活灵活现、异彩纷呈。现年31岁的闫玉虎,毕业于郑州大学雕塑专业。自幼跟随祖辈潜心研究红高粱秸秆画制作工艺,并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勇于创新、扬长避短、自成一家,成为秸秆画制作行业佼佼者。
红高粱画顾名思义就是用高粱杆做的工艺画,是汉族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它和剪纸、布贴画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因使用高粱的秸秆作画而得名。红高粱画历史悠久,它是从古代高粱花席编织工艺演变而来,红高粱画依秫秸(秫即高粱)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具有“材美、工巧”的艺术特点。它大胆吸收中国画、版画、剪纸、雕刻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天趣合一,恰到妙处的意境。在画面风格上,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努力追求时代特色;凭高粱杆的自然色彩制作精美,色泽明快,神态逼真,给人一种反朴归真的艺术享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在流行于河南地区,淮阳县闫氏红高粱画最具典型代表。闫氏红高粱画独特运用高粱杆的天然颜色进行画面色彩表现,使其在众多工艺画里显得别具一格,现已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闫玉虎介绍,闫氏红高粱画从祖上闫平生开始,已相传七代历经二百余年历史,因其工艺独特,实为收藏珍品。由于其工艺流程复杂,制作周期较长,在社会上流传较少。加之高粱杆质地坚硬,材料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所以传统的秫秸画画面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索秫秸画的制作工艺,改进制作方法,提高画面效果是让这种古老手工艺在新时代能够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他经过不断地探索,发现了高粱抽丝法、刮边法等新工艺,让秫秸画的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
红高粱画的制作流程大概可以分为:种植、阴干、分色截断、压平、刮薄、绘底稿、底稿分解、拼贴成板,做成所需要的元素,最后拼贴组装。制作红高粱画的工艺对高粱杆的颜色极为讲究。高粱杆的颜色主要分为白色和红色,而红色经过一些自然处理又可以变为黑色和灰色,白色的杆也可以变成黄色和深黄色,所以高粱杆的颜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色系,(如图1各种颜色的高粱杆)它们分别是:白色系、红色系、灰-黑色系、绿色系(比较少)、黄色系五大色系。高粱杆在不同的时间收获会得到不同的颜色。因此,选色是一项极富经验的工作,而掌握这个经验所花费的时间十分漫长。
由于其天然颜色的特性,不可能做到像天然矿物质颜料那样的多样性,主要适合做花鸟、动物题材。制作红高粱画,原材料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制作秫秸画利用的是高粱杆的那层外皮,先把高粱杆劈开、压平之后去瓤。制作过程中这一步是最耗时最耗力的,要拿着刮刀一点一点,慢慢的刮,直到刮的薄如一张纸。 材料处理好之后,下一步就要开始绘底稿再分解,然后再制作出画面各部分的素材,之后拼贴成板,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仰仗自然的恩赐和匠人的用心。一幅工艺较高的红高粱画需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所需的色泽选用相应的高粱杆进行拼贴,融工笔、版画、剪纸、浮雕等诸多门类的艺术手法,点点雕琢、层层过渡。片片秫秸依画成形,所有接片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成,最终形成无比丰富的层次和色变。
由闫玉虎制作的红高粱画因其巧妙运用独创的高粱杆抽丝工艺,制作成各种动物,使得画面效果更加细腻和精致,再加上高粱杆本身的颜色,在画面效果的表现上更是锦上添花。
以秫秸画的代表性作品——雄鸡为例,闫玉虎还重点介绍了在制作红高粱画时对其工艺的创新和应用,雄鸡在中国代表了一种文化,我们各种传统作品与我们祖先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雄鸡自古以来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是一个重要的吉祥物,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鸟类,鸡的吉祥寓意,主要是借用鸡的形象趣谐音“吉”,然后在通过与其他吉祥图案的叠加产生更大的效应,比如公鸡牡丹的图案含义是“吉祥富贵”;雄鸡立于石头之上,乃是以“石”谐音“室”,也就是“室上大吉”;还有“大吉大利”等等。而西汉初期,韩婴在《朝诗外传》中谓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正是因为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由于鸡的这些特征和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红高粱画对于鸡的创作是其重要的一部分。相传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进士出身,又以平定捻军武功起家。文武双全、战功卓著,官拜漕运总督。其淮阳袁家花园故居里的正堂就有一幅用红高粱画做的公鸡,为闫玉虎先祖辈闫平生亲手制作。
”头戴赤冠为文,足傅利距是武,
遇敌敢斗谓勇,见食相呼称仁。”
此画正是袁甲三文武双全的真实写照。袁甲三去世前曾经指着那幅画教导袁世凯要在当今这个乱世里不可只为升官发财,一定要有自己忠实的武装力量,就像雄鸡一样,文武双全,英勇守信。将来成就一番大事。
袁甲三和其子袁保恒(进士出身,官拜刑部右侍郎)相继去世后,袁家失去了主心骨,分家就成为平息各种家族矛盾的最好办法。在这次分家中,袁世凯继承了淮宁城内袁甲三留下的那处豪宅。
据传在淮阳居住的十几年里,袁世凯还对淮阳袁家花园进行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扩建。在这期间那幅红高粱画始终挂在正堂,即表达了袁世凯对叔祖父的思念,也继承了袁甲三的遗志。
红高粱画无论从色彩、质感还是表现手法上,对公鸡、母鸡以及小鸡的表现都具有得天独有的优势。
首先就高粱杆的颜色而言它与公鸡的各部分的色彩如此相似,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对所要表现的形式至关重要。由于鸡身上各个部位的羽毛都略有差异,闫玉虎就对它进行归纳、分类。他将羽毛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鸡脖子和背部的羽毛,它们呈长条形;第二类是鸡腹部的羽毛,它们相对来说比较蓬松;第三类是翅膀,它们看上去比较硬朗;第四类是鸡尾巴,它们一般都长的比较长而且很大。
要想把用高粱杆做出的羽毛看起来更逼真,就需要在材料的处理手法和粘贴手法上都做出相应的改进。通过改进秫秸画的技艺,经过对羽毛进行刮边处理一系列新技艺的运用,闫玉虎创作的红高粱画谐、透气性强。
谈到红高粱画未来的发展和展望,闫玉虎认为,红高粱画能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这说明它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传统手工艺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制造成本偏高,产量有限等等,在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红高粱画亦存人工成本过高,销售价格昂贵,销量有限的困境,要想让秫秸画再一次繁荣,必须寻求突破,借助新模式、开启新思维。为此,闫玉虎大学毕业后,依然返乡创业,于2019年初申请注册淮阳县红高粱秸秆画工艺有限公司,并在淮阳县人社局中小企业孵化园成功入驻。
目前,闫玉虎正积极探索,带领由他亲自组建的生产加工团队,以积极开发当地旅游产品为先导,努力打造当地旅游文化品牌,争创当地旅游文化企业,使红高粱秸秆工艺品制作成为地方创意文化产业的代表,为地方文化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闫玉虎还同时希望家乡更多年轻人能投入到红高粱画的传承和创新之中,为弘扬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新闻采编 淮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黄东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